万嘉指纹锁售后电话号码多少(维修点查询)《今日汇总》圆桌|聚焦明代学者王圻,他的学术如何影响当下
王圻(1530—1615),字元翰,号洪洲,是明代中后期一位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学者。近澎湃新闻获悉,10月15日,由上海市历史学会、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局、嘉定区江桥镇人民政府主办,嘉定博物馆、嘉定区江桥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承办的“明代思想家王圻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秦古美术馆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文博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地方历史研究者等,共同就王圻的生平、著作、学术贡献及其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王简 张芑 《王圻像卷》来源:山西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编. 形妙神合 明清肖像画[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5.07.
王圻出生地与生平经历
王圻(1530—1615),字元翰,号洪洲,是明代中后期一位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杰出官员、学者。近年来,随着对王圻研究的深入,其出生地、生平事迹以及学术贡献,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顾宏义教授在大会上作关于《王圻全集》编纂情况的主旨报告。《王圻全集》是上海书店出版社的重点出版项目,内容包括《谥法通考》《新刊礼记裒言》《续定周礼全经集注》《续文献通考》《东吴水利考》《重修两浙盐志》《万历青浦县志》《稗史汇编》《三才图会》《王侍御类稿附补遗》,并附录《王圻年谱》及王圻传记资料汇编。由顾宏义领导的学术团队整理点校,在充分吸收前人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着求真求全的原则,尽可能地将目前能够搜集到的王圻论著,经甄别后,用规范的古籍整理方法,予以校勘、标点,计划出版规模最大、收录最齐、超千万字的《王圻全集》。
学术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学术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黄纯艳教授的发言认为,作为一位典型的传统科举士大夫,王圻具备深厚的学术素养,其知识体系中,既有程朱理学等传统学问,又有面向现实的经验知识,涵盖博物学的广泛内容。当然,在王圻的知识体系中,技与道是紧密相连的。致仕后,他的造园、修纂《青浦县志》《东吴水利考》等实践,又体现出乡居士人与地方治理之间的紧密联系。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张剑光教授的《王圻的生平与学术贡献》,详细梳理王圻的生平事迹,包括其籍贯、家世、仕途经历等,并重点介绍王圻在文献学、历史学、水利学等方面的学术贡献。他指出,王圻是一位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学者,其《续文献通考》《三才图会》《稗史汇编》等巨著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学术价值。
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四卷 (明)王圻撰 明万历三十年(1602)松江府刻本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夏咸淳研究员的《试论明代史学巨匠王圻》,从王圻的籍贯、仕途、著作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王圻作为明代史学巨匠的地位和影响。他指出,《续文献通考》《三才图会》《稗史汇编》,是合“典史” “图史”“稗史”而合天地万物各类知识为一体互通又开放的知识巨系统,王圻当称得上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他是知识的研究者、传播者,尤其重视向民众传播百姓日用知识,也重视向士人阶层传授日用之学,有用之学。王圻的这些学术思想显然受到明代中晚期“百姓日用之道”“百姓日用之学”的思潮影响,并以自己的学术成果和知识力量为新思潮推波助澜。
原嘉定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陶继明的《王圻家族与福田寺的渊缘——兼论福田寺的两通碑文》,探讨王圻家族与上海万佛寺前身福田寺的深厚渊源,并详细考证近期在江桥五四村福田寺旧址起获的《重建福田庵记》《重建福田寺碑文》两通碑刻。
《重建福田庵记》碑刻(拓片)(主办方供图)
王圻所撰《重建福田寺碑文》碑刻拓片(主办方供图)
嘉定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徐征伟的《王圻与嘉定》通过《王侍御类稿》等文献,揭示王圻与嘉定县文人的紧密联系。他指出,王圻与嘉定县有着频繁的互动,其交游广泛,与嘉定县的世交故友及官员多有交往。
江桥乡土历史研究者李宁的《王圻故里之辩》,通过梳理地方文献,论证王圻故里应位于今嘉定区江桥镇五四村的大宅里,即王家庵附近,而非青浦或诸翟。王圻家族长期居住在王家庵,并在此营造著名的“梅花源”。文章还提及王圻墓地的位置,进一步证实其故里的具体位置。
嘉定博物馆馆员张行刚《<重建福田寺碑文>考释——兼论王圻故里》从新发现的《重建福田寺碑文》碑切入,并结合嘉定、江桥地方志中有关福田寺的记载,从考古与文献结合的角度阐明王圻故里就在今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同时,抓住碑文记载中的“沙洪”、“里人王圻”的关键信息,结合王圻编纂《东吴水利考》《重修两浙盐志》和相关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照明代文献中的历史图像,确定明王圻籍贯为松江府上海县江桥镇王家庵村,该村位于松江府三十保十图,且在吴淞江旧江以北。同时,他指出明代文献中有关“江桥驿”、“江桥镇”等记载的新发现,对梳理江桥的起源发展史也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文化委员会原主委朱少伟的《王圻与“梅花源”》, 探讨“梅花源”的具体位置,通过实地寻访和史料考证,认为“梅花源”位于今嘉定区江桥镇五四村的大宅里。
《三才图会》研究
王圻的《三才图会》在中国古代类书编纂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重要文献。近年来,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对《三才图会》的研究逐渐成为王圻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与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三才图会》进行深入探讨。
三才图会一百六卷 (明)王圻辑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王圻刻清黄晟槐荫草堂补刻本
《三才图会》(资料图)
张剑光教授的《王圻的生平与学术贡献》指出,《三才图会》作为我国第一部图文并茂的百科式图录类书,不仅内容广博,而且在体例上有所创新,对后世类书编纂产生较大影响。在编纂该书时,王圻等士人不但接受西方的地理知识,而且也是积极的传播和鼓吹者。《三才图会》对此后中国古代的类书编纂产生较大的影响。现存最大的类书是清前期的《古今图书集成》,从《三才图会》里采用大量的资料,如明伦、博物等“汇编”中的人事、艺术、山川“典”,直接照录《三才图会》中的原文、原图。
复旦大学宗教学系李天纲教授的《〈三才图会〉与明清江南文化》叙述王圻的生平、仕途及其与江南学术圈的关系。在阐述《三才图会》的内容、编纂背景及其与“西学”的互动之后,强调该书在明清江南学术转型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三才图会》是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文化繁荣、学术进步、思想领先的代表作,并指出王圻、王思义父子和《三才图会》是江南学术近代化、世界化的案例。
《三才图会》牵牛(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上海大学历史系舒健副教授的《〈三才图会〉中域外〈人物卷〉与〈异域图志〉的关系》,提出《三才图会·人物篇》很可能采摭自《异域图志》,而《异域图志》则与《异域志》及其原书《赢虫录》关系密切。他提到剑桥大学图书馆所藏的《异域图志》一书,该书对理解《三才图会》的域外知识来源具有重要意义。《三才图会》在编纂过程中借鉴和吸收《异域图志》等前代域外知识文献,但同时也进行创新和拓展。
《三才图会·人物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邹其昌教授的《〈三才图会〉与中华考工学体系思考》阐述《三才图会》在设计学领域的基本贡献,指出《三才图会》是中国传统图像文献的集大成者,是一部中国式的传统设计学知识体系建构史著作——中华考工学设计学体系建构史著作。并重点探讨《三才图会》与中华考工学体系建构的关系,并讨论《三才图会》在当代的价值。
上海工艺美院非遗理论与应用创新基地负责人方云的《〈三才图会〉中的江南传统手工棉纺织业图景》,叙述《三才图会·服饰卷》内容与价值,指出该书通过大量图像资料生动展示明代及以前的服饰形制。《三才图会·器用卷》中列举棉纺织相关工具,其中脚踏多绽纺车就是以黄道婆的脚踏三绽纺车而来。
其他专题研究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启元的《王圻的〈东吴水利考〉及其水利学贡献》认为,王圻的《东吴水利考》论述太湖地区的水利问题,尤详于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四府。而其中对吴淞江的相关论述,包含实地考察资料,尤为珍贵。
嘉定区政协文史委副主任顾建清的《王圻〈东吴水利考〉简述》,介绍王圻《东吴水利考》的内容、特点、作用及影响,该书详细记录苏、松、常、镇、嘉、湖七郡的水利情况。王圻在该书中强调治水兴农的重要性,提出具体的治水建议。该书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还为后世治水提供重要参考。其对张国维编纂《吴中水利全书》及林则徐治理太湖水患等产生深远影响,体现王圻在水利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南钢副研究员的《王圻研究:基于教育学视野的一种考察》,从王圻的办学实践、人才选拔思想、知识观及其教材编撰思想、教育管理思想、家庭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深入探讨王圻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嘉定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林介宇的《文武兼备:王圻的科举学——基于〈王侍御类稿〉的初步文本分析》提出,王圻一生重视科举文献编纂与文风引导,编纂《精选绳尺论》《吾从录》等科举读本,倡导恢复古学传统,纠正文风浮华之弊。关于武科举,王圻亦有独到见解,他多次担任武科乡试监试官,撰写程论、程策,强调文武并重、内外兼修的重要性。作为一位科举出身的官员和学者,王圻的科举之学,体现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远见卓识,为我们理解明代科举制度及教育文化提供重要视角。
展望未来,主办方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能够关注和研究王圻,也希望相关部门、相关区域能联手加大对王圻学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并注重将研究成果与江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共同打造蕴含上海独特韵味的文化品牌。让王圻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生生不息,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