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江山·人民”油画展里的乡愁与质朴

2024-10-26 13:28:03

油画如何呈现“江山·人民”这样宏阔的主题?新时代的中国美术,如何用真正有着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让人可感可亲,以其质朴与真诚真正打动观众,从而真正避免主题创作的千篇一律,回应时代呼唤与人民需求?

上海海派艺术馆继去年9月邀请当代卓有建树的30位中国画名家呈现“江山·人民”新时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后,近期推出的“江山·人民”新时代中国油画学术邀请展(9月27日-10月27日)引发了较大反响,展览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6位知名油画家的70余幅经典油画作品,不仅让观众感受到大型学术性主题策展的新风气,也给当下的美术策划与创作带来不少启示。

走进上海海派艺术馆“江山·人民”展的展厅,那些以刚健之笔写江山新貌的画作自然让人生敬,而另一些呈现质朴民众生活之美的作品则让人倍感亲切,而且引发一种浓浓的乡愁。

海派艺术馆“江山·人民”新时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现场

展览现场,画家陈树中创作的《2012·三峡库区的赶场日》仿佛一幅当代《清明上河图》:整幅画面采用全景式构图,内容丰富且布局有序。生动描绘出每一个人各异的神态,展现了三峡库区民众赶场的场景,背负孩子买菜的农妇,守着一窝小猪的老汉,街头理发者,选小鸭子的老妇,围着熟食摊的排队者……

《2012·三峡库区的赶场日》局部

《2012·三峡库区的赶场日》局部

2020年的《2020·扶贫基地的收获时节》生动地再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又体现了农民们的质朴与勤劳,仿佛在诉说着他们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正如陈树中在创作谈中所言:“我在农村上了十年学,自学了绘画,做过农民,考上鲁美,当了十多年教师,又考上了油画研究生,画了数百幅创作,细一想,似乎画的还是童年少年所熟悉和体验的东西。这使自己感到惊奇,农村的生活为何在我心灵深处如此根深蒂固,情意切切。”

2019年的《野草滩,苹果花开》以其写实的造型、浓烈的色彩和夸张手法,描绘出一幅略带谐趣的当代乡村场景:裹着头巾的农妇们放下果篮,在开花的苹果树下享受片刻休憩,或就着矿泉水咬吃黄瓜,或撕开一个烙饼,旁边则是涂着鲜红“双喜”字样的保温瓶……这幅作品融入画家对农村生活的感情,既有中国民间艺术的拙朴,又有勃鲁盖尔的影响,可以说,建构了一个庞大的农村生活的图像系统,呈现出一个鲜活、丰富、具有浓郁地域特色。

《野草滩,苹果花开》局部

 画家笔下的野草滩其实只是一个小地名,一个小到地图都找不到的地方,但却被陈树中整整描绘40年?

“那是我的故乡,一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陈树中此前说,用画作描绘家乡,一方面是为了抒发自己的乡土情怀,是个体情怀的真情投射。更重要的是,这也是时代精神的感召映射,乡村建设需要艺术家走进乡村、深入生活,用画笔去反映乡村之变。

可以说,对故乡的遥远回望,其实超越了视觉空间的阻隔、形成了回忆,这不仅仅是他的乡愁,也是观看者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从本质上讲跟土地都有关联,可能你父亲是城市的,但你祖父那一辈就不一定了,一代代人总是要追踪到我们从哪来到哪去,就是所谓‘根’,土地就是我们的‘根’。我也想表达一种‘留根’的感情。我画的虽然是我自己的故乡野草滩,但其实也是很多人脱离故土出来之后,他对故乡对家人的记忆,所以它既是我的,也是千千万万离乡人共同的‘野草滩’。就是说土地跟人共同的记忆是有的,虽然城市发展很快,由于快速发展后,特别是青年人的精神有一种断裂,跟土地的关系有一种断裂,对都市的环境与节奏有无所适从之感,中老年人的内心世界对故乡又割舍不下,这种情感就是乡愁。”陈树中说。

于小冬《朗读》局部

于小冬2016年的作品《朗读》,用画笔聚焦窗下席地而坐、一字排开的十位藏族孩童,每个人手中都捧着书本,露出专注的神情,有着一种至纯的美。艺术家于小冬大学一毕业就选择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13年的美好青春挥洒在了西藏。后来调回内地,仍每年都要去西藏写生或创作,这十多年来创作了一系列藏族题材油画作品,表现藏族同胞的生活与信仰,体悟他们生存的艰辛和生命力的顽强,细腻、典雅的画风与炽热的情感倾注,在艺术界影响广泛。

《燃灯节》局部

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燃灯节是拉萨的特殊节日,画家笔下的《燃灯节》画面同样有着一种纯粹,呈现出藏族同胞过燃灯节时载歌载舞的欢乐氛围;《茫茫转经路》作为展出体量较大的一幅作品,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突出体现了藏地人民对于藏传佛教的虔诚与敬畏借西藏转经道上的朝圣队伍,表现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生老病死,用动物和不同年龄的人物,表达生命轮回的主题。

《茫茫转经路》局部

于小冬说:“我想西藏给我最重要的东西是:西藏的高山大川与和谐于自然的宗教文化,为我建立了宏大与深厚的审美参照。我选择画西藏的原因是,在藏族人身上还保有未被现代文明异化的人类品质。善良、虔诚、简单、和谐于自然也和谐于心志是西藏对我的启示。对真实事物的观察也是对自己心象的观察,对真实事物的开掘也是对自己心灵的开掘。真实的人物最终要通过自己的画和自己的心灵相遇,他人的肖像又好象都是自己心灵的自画像。画藏族人成了自己向心灵深处探求的媒介。”

油画家陆庆龙的家乡在黄海之滨的射阳,其故乡题材与平民题材同样有着一种质朴的力量,他画的民工系列《疲惫》、《期待》,既直面普通劳动者生活的艰辛,又礼赞劳动的伟大,无不可以感受着画家对于普通民众的感同身受。寻常的人与物呈现出类似壁画的粗砺斑驳效果,一种沧桑感扑面而来。

陆庆龙《收获季》布面油画

杨飞云是中国写实画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笔下的乡村老农,有着一种纯朴的古典美。《鹿场老人》的搪瓷杯、烟管,身后架梯,无不有着打动人心的质朴力量。

杨飞云《鹿场老人》

龙力游一直醉心于蒙古草原的创作,辽阔、高远的草原,是他艺术灵感的源泉,更是其精神家园,也是他的乡愁所系。他以深情的目光凝聚在生活在那片草原上的人们,表现他们的乐与哀,呈现他们古朴而诗意的生活,有着浓郁的抒情性。

龙力游《霞色娇妍》

八十岁的邱瑞敏笔下的徽州则是另一种乡愁,无论是《静静的池塘》还是古村落,多从写生中来,既是对景写生的心灵审美之旅,也是以艺术之笔来感受并表现自然之美,从中可以看到画家笔下的返朴归真与对中国文化的乡愁之美。

邱瑞敏油画

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许江对这次展览的评论所言,今天的油画创作群体都自觉地深入社会大生活之中,去感受人民,去聆听万人共有无所独察的大地呼唤。广大艺术家们越来越认定这样一条路,在广袤的生活土壤中孕育超越个人经验视角的感知。将个人感官体验转化为更宏观而全面的感性与感情的系统。进而形成穿越古今,含容人民意志的主体性,“十年来中国油画界在油画现代性的创造中持续深延中国传统精神。中国油画既重随物婉转的写生精神,又重以心徘徊的体象意识。既存语言本体的萃抹特性,又存东方语言的写意诗性。既蕴含着现实主义思想和表现的深度,又蕴含着东方浪漫主义的诗性。十年来,在现实题材的表现中,在当代人民形象的讴歌中都涌现了一批时代力作。”

策展人、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裔萼说,“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家国情怀就没有人民性,就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时代性。通过此次展览,大家能够领略到中国油画斑斓多彩的艺术景观和当代中国社会的蓬勃生机。”“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艺术观念不断更新,创作手法日益丰富。正是活跃的艺术观念与纷繁的创作手法,让艺术家笔下的时代变迁格外具有生命力与感染力。这些油画作品不仅是对现实的描绘,更是对未来的展望,为我们展示了中国油画的无限可能。”

展出现场

可以说,此次展出的作品真正注重了政治性、艺术性、时代性的结合,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以精彩的艺术面貌、真诚与朴素的风格真正打动了观众。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些优秀的油画作品,正是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去感受、真诚创作的结晶。

海派艺术馆为呈现新时代中国美术而创立的“江山·人民”学术邀请展已经推出两届,这样的展览让不少观众感言,原来主题性策展也可以如此接地气,如此让人体味着真正的质朴。可以说,地处闵行的上海海派艺术馆一年多来以大手笔策划并在全国美术行业迅速崛起并引起巨大关注,并不是偶然的。也正如海派艺术馆负责人所言:“美术馆的策展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取诸人民,又惠及人民,这也是美术馆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