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刊文:龙脊梯田被踩,不能只看风景不顾粮
老农驱赶在稻田里的游客(图源:网络)
龙脊梯田之所以能成为一景,不仅在于其高山云雾、河谷急流的秀美风景,更在于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游客欣赏龙脊梯田,其实也是在欣赏附着于梯田上的稻作文化。践踏龙脊梯田上栽种的稻谷,何尝不是在破坏景观本身、践踏这种传承数百年的共生之道?
近日,广西桂林一导游发布一则视频,在桂林龙胜县龙脊梯田景区内,有游客随意踩踏尚未收割的水稻梯田。对比视频里其他长满稻谷的地块,被踩踏的稻田已是一片狼藉。眼看着农民的辛勤付出化为泡影,一位老奶奶上前制止并怒斥游客:“别踩我们的稻谷!”
10月正值龙脊梯田收获季,作为农业景观的景区也会因为金黄灿灿的丰收盛景迎来最佳观赏期。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800多年的形成发展中,融入了当地居民生活与文化的各个方面。龙脊梯田之所以能成为一景,不仅在于其高山云雾、河谷急流的秀美风景,更在于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游客欣赏龙脊梯田,其实也是在欣赏附着于梯田上的稻作文化,还有当地在800多年耕耘梯田的过程中,流传下来的以“白衣”为代表的服饰文化、以干栏民居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铜鼓舞和弯歌为代表的歌舞文化和以“龙脊四宝”为代表的饮食文化。践踏龙脊梯田上栽种的稻谷,何尝不是在破坏景观本身、践踏这种传承数百年的共生之道?
龙脊梯田虽是景区,景区的主要景观却并不只是“景”。吸引游客的稻海是当地村民亲手种下的,是农民一点一点浇灌培育到成熟的,它是游客眼中的景,更是农民眼中的粮。对翘首期盼丰收的农民而言,游客这种踩踏稻田的不文明旅游行为让人痛心。发生这样的事情固然有景区管理的一部分责任,但也要看到,即便是景区明令禁止游客进入梯田,并在显眼处设置了“爱惜劳动成果,严禁踩踏稻谷”的警告牌,还设置了专门的栈道、观景台和拍照打卡点,也依然没有挡住一些游客追求“美景”、肆意践踏稻田的脚步。说到底,还是这些游客眼中只有景,没有粮。
如今,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温饱问题已经不再是大众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人也逐渐远离农业生产一线,有的甚至对粮食的生产过程缺乏基本了解,认为超市货架上的粮食是“唾手可得”的商品,而忽视了背后复杂的生产链条和农民的辛勤劳作。倘若对粮食生产缺少具体的认知,即便嘴上念着“粒粒皆辛苦”,在实际面对地里的粮食时,可能依然是无知和淡漠的,就有可能出现文章开头的景象。或许踩踏稻田的游客也并非有意而为。笔者关注到,视频评论区还有人说:“我会小心地顺着被踩出的脚印走,不破坏周围的农田。”殊不知,整片稻田的倒下可能正是这样一步一步“小心地”踩出来的。
眼下,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正在给乡村带来新活力,人们越来越多地看到农业生产之美,游客的到来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获得了新的增收渠道和发展机会,这当然是好事。但与此同时,面对日益频繁的城乡交流和愈发火热的乡村游,从观念到基础设施我们是否都做好了准备,还需要打一个问号。
对城市居民而言,农业生产活动或许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但重农爱农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对用汗水浇灌粮食的农民来说,爱惜粮食是刻在骨子里的道理,人人都该懂,这也是为什么在龙脊梯田上,老奶奶会认为“那么大的人还踩谷子”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游客选择乡村游,选择的便不仅仅是乡间野趣,也理应包含对生活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的爱重,包含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土地、对粮食的敬畏,至少要从不踩踏农田、友善对待农民做起。
流量时代,乡村也要做好面对游客蜂拥而至的准备。景区内是否做好了引导?游客容易抵达的农田边是否做足了提示,安排了巡逻力量?游客游玩路线、景区观景台等是否规划合理?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没有跟上?当地对景区最大承载量有没有基本的预估?这些问题都要尽量提前作答,方能避免游客因不了解当地情况而对农民和农业生产造成破坏。
农业生产与农业景观的合并开发利用,既要有效也要长效。秋风送爽,又是一年丰收季,让我们对土地保持敬畏,从爱惜每一株稻谷做起。须知,农田景虽美,粮食价更重。